【七擒七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什么说的是谁和谁的故事】“七擒七纵”是出自我国古典名著《三国志》中的一个典故,但这一故事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传播,尤其是《三国演义》中对此进行了艺术加工,使其更加生动形象。这个故事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南中叛军首领孟获之间的较量。
一、背景总结
“七擒七纵”指的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,对南中首领孟获采取了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的策略。这种做法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宽容,也体现了他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。最终,孟获心服口服,归顺蜀汉,从此南中地区再无战事。
二、相关信息整理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(正史);《三国演义》(小说) |
故事主角 | 诸葛亮、孟获 |
故事内容 | 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,又七次释放,最终使其心服 |
出处名著 | 《三国演义》(罗贯中著) |
故事寓意 | 以德服人、宽仁待敌、智勇双全 |
历史意义 | 展现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 |
三、故事解析
“七擒七纵”的故事虽然在《三国志》中并未详细记载,但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。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,面对的是少数民族的反抗势力,他没有选择强行镇压,而是通过多次交战、多次释放的方式,逐步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。这种策略既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带来的损失,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。
孟获作为南中地区的首领,在被七次俘虏后,终于认识到诸葛亮的诚意和实力,主动归顺蜀汉。这一事件也成为后世推崇的“以德服人”的典范。
四、总结
“七擒七纵”不仅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经典情节,更是中华文化中“仁政”思想的重要体现。它讲述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南中首领孟获之间的一段传奇故事,展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与胸怀。
如果你对“七擒七纵”的具体情节感兴趣,可以进一步阅读《三国演义》第90回至第92回,其中详细描写了这一历史事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