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经全文解释】《心经》全称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是佛教中最为著名、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,属于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核心内容。它虽篇幅短小,却浓缩了般若智慧的精髓,被誉为“般若之心”。本文将对《心经》全文进行简要解释,并通过表格形式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其内涵。
一、心经全文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
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;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二、心经全文解释()
《心经》由观音菩萨向弟子舍利子传授般若智慧,强调“空性”的理念。整篇经文围绕“五蕴皆空”展开,指出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“空”,没有独立、不变的自性。通过这种智慧,修行者可以超越烦恼与痛苦,达到解脱与觉悟。
经中反复强调“空”的概念,不仅是物质世界的空,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空。例如,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说明物质与空性并非对立,而是相互依存、不可分割。这种思想打破了人们对“实有”的执着,引导人们放下执念,回归清净本性。
此外,《心经》还提到“无眼耳鼻舌身意”等十二处,以及“无苦集灭道”等四圣谛,进一步说明一切法门最终都归于“空”。最后,经文以咒语结尾,象征着般若智慧的力量,能够破除一切妄想与烦恼。
三、心经关键词解释表
中文原文 | 英文翻译 | 解释 |
观自在菩萨 | Avalokiteshvara Bodhisattva | 观察内在、自在的菩萨,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化身。 |
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| Practicing deep Prajnaparamita | 修行般若智慧的深层境界,达到觉悟之彼岸。 |
照见五蕴皆空 | Seeing the five aggregates as empty | 透过智慧观察,发现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皆无自性。 |
度一切苦厄 | Transcending all suffering | 超越一切痛苦与困扰,达到解脱。 |
色不异空 | Form is not different from emptiness | 物质现象与空性本质无二无别。 |
受想行识 | Feelings, thoughts, actions, consciousness | 心理活动的四个层次,皆属空性。 |
是诸法空相 | All phenomena are empty nature | 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性,非实有。 |
不生不灭 | Not born, not destroyed | 真实本体超越生灭变化。 |
无眼耳鼻舌身意 | No eyes, ears, nose, tongue, body, mind | 说明感官与意识皆为空性。 |
无苦集灭道 | No suffering, origin of suffering, cessation, path | 四圣谛在空性中也不成立。 |
无智亦无得 | No wisdom, no attainment | 智慧与成就也非实有,皆归于空。 |
菩提萨埵 | Bodhisattva | 修行者,以智慧与慈悲为本。 |
心无挂碍 | No attachment in the heart | 心无牵挂,才能无恐惧、无颠倒。 |
究竟涅槃 | Ultimate Nirvana | 最终的解脱与寂静。 |
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| Anuttara Samyak Sambodhi | 无上正等正觉,即成佛之道。 |
大神咒 | Great mantra | 能破一切烦恼的神秘咒语。 |
揭谛揭谛 | Gate gate | 去吧,去吧,通往觉悟之路。 |
波罗揭谛 | Pāra gate | 渡到彼岸。 |
波罗僧揭谛 | Pāra saṃgate | 一起渡到彼岸。 |
菩提萨婆诃 | Bhagavati svāhā | 愿一切众生觉悟。 |
四、结语
《心经》虽短,但蕴含深奥的哲理,是修行者修习般若智慧的重要经典。通过理解“空性”的概念,我们可以放下对外在世界的执着,回归内心的平静与自由。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修行者,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