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宝藏问答 >

不知则问不耻下问出自哪里

2025-09-19 23:06:49

问题描述:

不知则问不耻下问出自哪里,求解答求解答,第三遍了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9 23:06:49

不知则问不耻下问出自哪里】“不知则问,不耻下问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,常用来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虚心求教、不因请教他人而感到羞耻。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谦逊与好学的重视,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知识追求的尊重。

下面我们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相关经典文献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
一、

“不知则问,不耻下问”出自《荀子·儒效》。原文为:“知则明,不明则愚;知则通,不通则塞。知则择,不择则乱;知则强,不强则弱。”虽未直接出现“不耻下问”,但其精神内核与《论语》中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”以及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的思想高度一致。

“不耻下问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’”后人将“不耻下问”作为对孔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引申和概括,强调向比自己地位低或知识少的人请教并不丢脸,反而是值得称赞的美德。

“不知则问”则是强调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勇于提问,不隐瞒自己的无知。这两句话结合起来,表达了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:既要有求知的勇气,也要有谦虚的精神。

二、表格展示

项目 内容
出处 《荀子·儒效》(“不知则问”);《论语·公冶长》(“不耻下问”)
原意 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提问,向别人请教不觉得羞耻
核心思想 强调学习态度中的“谦虚”与“求知”
关联经典 《论语》、《荀子》等儒家典籍
现代用法 常用于鼓励学生、学者或职场人士保持谦逊、乐于请教
成语演变 “不耻下问”成为独立成语,广泛用于形容虚心求教的行为
文化意义 体现中国古代教育理念,强调终身学习与人格修养

三、结语

“不知则问,不耻下问”不仅是古人学习态度的写照,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推崇的价值观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未知时,不要害怕提问,也不要轻视他人的智慧。真正的学问,往往始于谦卑与开放的心态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