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割席分坐的原文和翻译】“割席分坐”是出自《世说新语》的一则典故,讲述的是管宁与华歆之间的友情破裂事件。这则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道德操守的重视,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价值观差异带来的影响。
一、原文
> 管宁、华歆共园中锄菜,见地有片金,管挥锄与瓦石不异,华捉而掷去之。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者,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观。宁割席分坐曰:“子非吾友也。”
二、翻译
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地,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,管宁继续挥动锄头,像对待瓦片石头一样,没有理会;而华歆却捡起金子,又扔掉了。有一次他们一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,有乘坐高官车马的人经过,管宁仍然专心读书,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。于是,管宁割断席子,分开坐,说:“你不是我的朋友了。”
三、总结与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 |
人物 | 管宁、华歆 |
故事背景 | 两人曾为好友,后因价值观不同而决裂 |
核心情节 | 1. 见金不取 vs 捡金又弃 2. 读书专注 vs 外出观望 |
行动象征 | 管宁重义轻利,华歆重利忘义 |
哲理意义 | 友谊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,志不同则道不合 |
四、延伸思考
“割席分坐”不仅是古代文人之间的一种行为选择,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“君子”标准的追求。在今天看来,这则故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:在人际交往中,若双方在根本价值上有巨大分歧,即使曾经亲密无间,也可能最终走向疏远。
此外,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,在面对诱惑或外界干扰时,应保持内心的坚定与专注,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原则与信仰。
五、结语
“割席分坐”虽是一则古文,但其内涵深刻,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友情、价值观以及人生选择的反思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友谊,不是表面的亲近,而是心灵的契合与信念的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