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文学中,《促织》是一篇具有深刻寓意的短篇小说,出自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之手。这篇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促织(即蟋蟀)的故事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人性的复杂。
原文如下:
宣德间,宫中尚促织之戏,岁征民间。此物故非西产;有华阴令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,试使斗而才,因责常供。令以责之里正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,昂其直,居为奇货。里胥猾黠,假此科敛丁口,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之产。
邑有成名者,操童子业,久不售。为人迂讷,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,百计营谋不能脱。不终岁,薄产累尽。会征促织,成不敢敛户口,而又无所赔偿,忧闷欲死。妻曰:“死何裨益?不如自行搜觅,冀有万一之得。”成然之。早出暮归,提竹筒铜丝笼,于败堵丛草处,探石发穴,靡计不施,迄无济。即捕得三两头,又劣弱不中于款。宰严限追比,旬余,杖至百,两股间脓血流离,并虫亦不能行捉矣。转侧床头,惟思自尽。
一日,获得一巨者,状极俊健。逐而得之。审视巨细,合于款识。喜置榻上,半夜有物扑声,成惊寤,视之,一少年卧于床下。足裁善步,貌若甚戚者。遽起诘之,乃强取之者也。少年曰:“亡赖!横道阻人,当杀。”
对照翻译如下:
在明朝宣德年间,皇宫内盛行斗促织的游戏,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。这种促织并不是陕西本地出产的,但有一个华阴县的县令想要讨好上司,就进献了一只。试验让它与其他促织斗,结果非常出色,于是命令地方官府定期供应。县令把这个任务交给当地的乡里正去完成。市场上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得到了好的促织后就把它装在笼子里饲养,抬高它的价格,视为珍宝。乡里的小吏狡猾奸诈,借着这个机会向百姓敲诈勒索,每户人家都要交纳一只促织,导致许多家庭破产。
有个叫成名的人,是个读书人,考了好多年都没有考上功名。他性格木讷老实,被狡猾的小吏诬陷为乡里正,想尽办法也无法摆脱这个差事。不到一年的时间,他的家产就被折腾得差不多了。正好赶上征收促织的事情,成名不敢向百姓强行摊派,却又没有钱来赔偿,整天忧愁得快要死了。妻子劝他说:“死了有什么用呢?不如自己去找找看,或许能侥幸找到一只。”成名听从了妻子的话。每天天不亮就出去,晚上才回来,拿着竹筒和铜丝笼,在破旧的墙壁和杂草丛中寻找,想尽一切办法,却始终没有收获。即使偶尔抓到两三只,也因为个头太小或者品质不好而不符合要求。上级官员催逼得很紧,十几天的时间,他就被打了一百棍,两条大腿之间脓血直流,连走路都困难,更不用说再去捕捉促织了。他在床上翻来覆去,只想一死了之。
有一天晚上,他终于抓到了一只特别大的促织,看起来非常强壮。他赶紧把它抓住并带回家。仔细检查了一下大小和形状,发现完全符合规格。他高兴地把它放在床边的桌子上。半夜的时候,突然听到床下有东西掉下来的声音,成名被惊醒,一看,发现一个年轻人正躺在床下。那个年轻人脚踩在地上,显得有些狼狈,脸上带着悲伤的表情。成名立刻站起来质问他,原来他是强盗,专门偷窃别人的东西。
这个故事通过促织这一微不足道的小生物,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官僚制度的腐败以及普通百姓所面临的困境。蒲松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,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,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深深的同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