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远交近攻词语解释】“远交近攻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,常用于政治、军事策略中,意指与远方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,而对邻近的国家采取进攻或压制的策略。这一策略最早见于战国时期,由秦国丞相范雎提出,目的是为了削弱敌国,逐步扩大势力范围。
在实际运用中,“远交近攻”强调的是战略上的分清主次,避免四面受敌,集中力量打击主要威胁。这种策略不仅在古代战争中被广泛应用,在现代国际关系、企业竞争等领域也有类似的体现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远交 | 与距离较远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或联盟,以牵制其对己方的威胁 |
近攻 | 对邻近的国家或地区采取军事或政治上的进攻或压制措施 |
总体含义 | 在战略上优先处理邻近威胁,同时与远方国家保持友好,避免多线作战 |
二、出处与背景
“远交近攻”最早出自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,是范雎为秦昭襄王提出的治国策略。他建议秦王对外采取“远交近攻”的方针,即与远方国家交好,而对邻近国家进行攻击,以此达到逐步吞并周边小国、壮大自身实力的目的。
这一策略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秦国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三、历史应用实例
时期 | 国家 | 应用情况 |
战国时期 | 秦国 | 与齐国、楚国等远国保持友好,集中力量攻打韩、赵、魏等邻近国家 |
明朝 | 朱元璋 | 对北方蒙古采取防御,对南方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势力进行逐一击破 |
现代 | 多国政府 | 在国际关系中,通过与远距离国家合作,分化周边对手 |
四、现实意义
1. 战略选择: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优先解决近处的问题,避免分散力量。
2. 外交平衡:通过与远方国家建立联系,形成牵制,减少潜在威胁。
3. 风险控制:避免因多方冲突导致局势失控,增强自身的稳定性。
五、总结
“远交近攻”不仅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策略,也体现了灵活应变、统筹全局的思想。它强调了在复杂环境中,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和力量,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战略目标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