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兔死狗烹的基础解释】“兔死狗烹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在事情成功之后,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反而被抛弃或遭到迫害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,对功臣范蠡和文种的态度。
一、基础解释
“兔死狗烹”字面意思是:兔子死了,猎狗就被人烹煮吃掉。引申为:当目标达成后,那些曾经协助完成任务的人往往会被遗忘甚至遭到清算。
这个成语强调了人性中的功利主义倾向,也反映了历史中常见的“功高震主”现象。
二、核心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来源 | 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 |
字面意思 | 兔子死了,猎狗就被烹煮 |
引申意义 | 目标达成后,功臣遭弃或受害 |
使用场景 | 形容成功后对助手的背叛或抛弃 |
情感色彩 | 贬义,带有惋惜和批判意味 |
常见用法 | “他现在得势了,早把当年帮他的朋友忘了,真是兔死狗烹。” |
三、相关历史背景
在越王勾践灭吴之后,范蠡劝谏勾践不要杀害功臣,但勾践并未采纳。最终,文种因被怀疑有异心而被赐死,范蠡则选择隐退,避免了悲剧。
这一事件成为“兔死狗烹”典故的重要来源,也警示后人:在权力斗争中,功臣往往是最危险的敌人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,“兔死狗烹”常用于描述企业、政治或组织内部的现象,如:
- 高层管理者在项目成功后将关键员工辞退;
- 创业团队在公司上市后对早期成员进行排挤;
- 政治人物在取得权力后对支持者不再重视。
这些现象都体现了“兔死狗烹”的现实意义。
五、总结
“兔死狗烹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性与权力关系的深刻反思。它提醒人们,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不仅要关注结果,也要注意过程中的道德与责任。同时,也警示那些身处高位者,不要因一时的胜利而忘却曾经的支持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