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诣府归马文言文翻译及原文】在古代文献中,有许多关于官吏、百姓与马匹之间关系的记载。其中,“诣府归马”这一典故,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私分明、职责明确的重视。本文将对“诣府归马”的文言原文进行翻译,并以表格形式总结其内容。
一、文言原文
诣府归马
有客献马于太守,太守曰:“吾不欲受。”客曰:“此马甚良,愿以奉君。”太守曰:“吾虽不欲,然若不受,则彼必以为我拒之。”遂受之,命左右曰:“此马非我所有,乃客所赠,不可擅用。”后数日,客复来,太守曰:“吾已受汝马,今当还之。”客惊曰:“何故?”太守曰:“吾受汝马,非为己用,乃为公事。”遂归其马。
二、白话翻译
有人向太守进献一匹好马,太守说:“我不想要。”那人说:“这匹马非常优秀,愿意献给您。”太守说:“虽然我不想要,但如果拒绝的话,他可能会认为我在嫌弃他。”于是接受了这匹马,并告诉身边的人:“这匹马不是我的,是客人送的,不能随便使用。”
几天后,那位客人又来了,太守说:“我已经收下了你的马,现在要把它还给你。”客人惊讶地问:“为什么?”太守回答:“我接受你送的马,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,而是为了公务。”于是把马还给了客人。
三、(表格)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文章标题 | 诣府归马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|
文言原文 | 有客献马于太守……遂归其马。 |
白话翻译 | 太守接受他人赠送的马,但并未私自使用,最终将其归还。 |
主旨思想 | 强调官员应公私分明,不因私情而损害公义;体现廉洁自律的精神。 |
历史背景 | 反映古代官场中对权力与责任的谨慎态度,以及对礼仪和人情的处理方式。 |
文化价值 | 展现了儒家“克己奉公”的思想,具有道德教育意义。 |
四、结语
“诣府归马”虽篇幅短小,却蕴含深刻道理。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官员在面对礼物时的审慎态度,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廉洁从政的高度重视。通过这篇文言文,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人的处世智慧,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