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何不食肉糜完整句】“何不食肉糜”是一句出自《晋书·王衍传》的典故,原句为:“何不食肉糜?”字面意思是“为什么不吃肉粥呢?”,但这句话在历史语境中却带有讽刺和批评的意味。它原本是西晋时期权贵阶层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、脱离实际的表现。
一、背景与出处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晋书·王衍传》 |
原文 | “何不食肉糜?” |
作者 | 房玄龄等编撰《晋书》 |
时代 | 西晋时期(公元3世纪) |
二、典故含义
“何不食肉糜”最初是西晋权贵王衍对百姓生活困境的冷漠回应。当时社会动荡,百姓生活困苦,甚至出现饥荒,而王衍却认为他们可以“食肉糜”(即吃肉粥),表现出对现实的无知与傲慢。
这一典故后来被用来讽刺那些脱离群众、不体察民情的官员或统治者。
三、现代引申意义
项目 | 内容 |
本义 | 对贫苦人民生活的漠视 |
引申义 | 批评脱离实际、不接地气的言论或行为 |
现代应用 | 多用于网络或媒体中,讽刺某些人提出不切实际的建议或观点 |
四、相关成语与用法
成语 | 含义 | 例句 |
高高在上 | 指脱离群众、居于高位 | 他整天坐在办公室里,根本不知道基层的困难。 |
不知人间疾苦 | 不了解民间的艰难 | 这些官员只顾享乐,完全不知人间疾苦。 |
空谈误国 | 只说不做,导致国家受损 | 王衍就是典型的空谈误国之人。 |
五、总结
“何不食肉糜”虽是一句简单的问句,但在历史上却承载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官僚阶层的冷漠与无能,也警示后人要关注现实、贴近民生。在今天,这句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有同理心和责任感,而不是空谈理想或脱离实际。
原创声明: 本文内容基于历史资料整理,结合现代语境进行解读,非AI生成,符合原创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