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向东山久】“不向东山久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春日忆李白》一诗,原句为:“何时一樽酒,重与细论文。”但后人常将“不向东山久”作为对李白的一种引用或化用,表达对李白才华横溢、志向高远的敬仰之情。此句虽非直接出自杜甫原诗,但在文学语境中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长期隐居或远离尘世,不愿轻易出仕或参与世俗事务。
一、
“不向东山久”这一说法在文学中常用来形容文人隐士的志趣和人生选择。它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向往,也反映了对名利场的淡泊。许多文人在仕途受挫后,选择归隐山林,过着闲适的生活,这种选择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高洁的象征。
从历史背景来看,“东山”通常指谢安曾隐居的东山(今浙江绍兴),后来成为隐逸之士的代称。因此,“不向东山久”可以理解为“不愿长久隐居于东山”,暗示着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或重返社会的决心。
二、表格对比分析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非杜甫原诗,常见于后人对李白的引用或化用 |
含义 | 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对现实的关注 |
文化象征 | “东山”象征隐逸,代表高洁、淡泊的人生观 |
历史背景 | 受谢安隐居东山影响,成为文人精神寄托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诗词、文章中,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|
作者意图 | 强调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平衡,体现人格追求 |
三、结语
“不向东山久”不仅是对自然与隐逸的赞美,更是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刻反思。它提醒我们,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,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,是一种难得的智慧。无论是归隐山林还是投身世事,关键在于是否忠于自我、坚守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