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典故割席分坐简单介绍】“割席分坐”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典故,出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。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汉时期的名士管宁与华歆之间的友情破裂过程,用来比喻朋友之间因志趣、道德观念不同而断绝关系。
故事大意是:管宁和华歆原本是好朋友,一起读书、学习。有一天,他们在园中锄地时,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,管宁视而不见,继续耕作;而华歆却捡起来看了看,又扔掉。后来有一次,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,外面有官员经过,华歆起身观看,而管宁则继续读书,毫不在意。于是,管宁认为华歆的品德不如自己,便割断了两人共坐的席子,表示从此不再与他为友。
这个典故强调了朋友之间应以德行为重,志同道合才能长久相处,否则即使曾经亲密,也终将分离。
内容 | 说明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 |
人物 | 管宁、华歆 |
核心事件 | 管宁因华歆贪财、慕荣而割席断交 |
寓意 | 强调朋友间应以道德、志向为重,志不同则不相为谋 |
现代意义 | 用于形容朋友或合作关系因价值观不合而终止 |
通过这个典故,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友情的重视,以及对个人品德的坚持。它提醒我们,在人际交往中,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、道德相符的人为友,是非常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