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是怎样的】在古代,许多学者通过勤学苦读,最终成为一代大家。其中,“董遇三余”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,讲述了董遇如何利用“三余”时间来读书学习,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珍惜和勤奋的精神。
本文将对《董遇三余》这篇文言文进行详细翻译,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与意义。
一、原文节选:
> 董遇者,字季直,性质讷而好学。人有从学者,遇不肯教,曰:“必当先读百遍。”言: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从学者犹不倦。又问:“若为无益之书?”遇曰: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
二、翻译与解释:
原文 | 翻译 | 解释 |
董遇者,字季直,性质讷而好学。 | 董遇,字季直,性格质朴但喜爱学习。 | “讷”意为言语迟钝、不善言辞;“好学”表示热爱学习。 |
人有从学者,遇不肯教,曰:“必当先读百遍。” | 有人向他求教,他不肯直接教授,说:“必须先读一百遍。” | 表现出董遇重视反复阅读,强调基础的重要性。 |
言: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 | 他说:“书读一百遍,意思自然就明白了。” | 强调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文章内涵。 |
从学者犹不倦。 | 求学者仍然不感到疲倦。 | 可见董遇的方法有效,学生愿意坚持。 |
又问:“若为无益之书?” | 又有人问:“如果是没有用处的书呢?” | 提出疑问,探讨学习内容的价值。 |
遇曰: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 | 董遇回答:“书读一百遍,其义自然显现。” | 再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,即使内容看似无用,也可从中获益。 |
三、总结:
《董遇三余》讲述的是董遇教导学生要反复阅读书籍,通过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的方法来深入理解文本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,也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积累的重视。
董遇的“三余”并不是指具体的三个时间段,而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。他的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,尤其在现代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,更应注重深度阅读与反复思考。
四、核心思想提炼:
- 反复阅读是理解的关键
- 学习需要耐心与坚持
- 时间管理是成功的重要因素
- 知识的价值在于不断积累与内化
通过以上翻译与总结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《董遇三余》所传达的教育理念与人生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