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黄耆的意思是什么】“黄耆”是一个常见的中药材名称,源自中医传统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黄耆”也常被写作“黄芪”,是同一种药材的不同写法。下面将从字义、药用价值、来源及功效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黄耆”是中药名,来源于植物豆科植物蒙古黄芪(Astragalus membranaceus)的根部。因其根部呈黄色,质地坚实,故得名“黄耆”。在中医理论中,黄耆具有补气固表、利尿托毒、排脓生肌等功效,广泛用于治疗气虚乏力、自汗、水肿、疮疡不溃等症状。
“黄耆”与“黄芪”为同一药材,只是书写方式不同。在古籍中多用“黄耆”,而在现代医学和中药学中则更常用“黄芪”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黄耆 / 黄芪 |
拼音 | Huáng qí / Huáng qí |
来源 |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(Astragalus membranaceus)的根 |
性味 | 甘,微温 |
归经 | 脾、肺经 |
功效 | 补气固表,利尿托毒,排脓生肌 |
主治 | 气虚乏力,自汗,水肿,疮疡不溃 |
现代应用 | 免疫力低下,慢性疲劳综合征,糖尿病并发症等 |
注意事项 | 阴虚火旺者慎用,避免长期大量服用 |
三、结语
“黄耆”作为一味经典中药材,历史悠久,应用广泛。无论是古代医书还是现代临床,都对其疗效给予了高度评价。了解其基本属性和用途,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