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表里山河出自于哪个点】“表里山河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地势险要、易守难攻的地理特征。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,这一词语常用来描述山西等地的地形特点。那么,“表里山河”究竟出自何处?它的出处到底是什么?
一、总结
“表里山河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,原文为:“晋侯秦伯围郑,郑伯使烛之武夜缒而出,见秦伯曰:‘……’”后人根据此句引申出“表里山河”的说法,用以形容地势险峻、山河环绕的地区。
不过,在现代语境中,“表里山河”多用于形容山西的地理环境,因其东有太行山,西有吕梁山,南有黄河,北有长城,形成了天然的屏障,因此被称为“表里山河”。
以下是对“表里山河”出处及相关信息的整理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表里山河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 |
原文引用 | “表里山河”并非直接出现,而是后人根据《左传》内容引申而来 |
现代使用 | 多用于形容山西的地理环境 |
地理特点 | 东有太行山,西有吕梁山,南有黄河,北有长城 |
意义 | 形容地势险要、易守难攻的地形 |
二、详细说明
“表里山河”虽然不是《左传》中的原句,但其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《左传》中对地理形势的描述。例如,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提到晋国与秦国围攻郑国,郑国大夫烛之武劝说秦穆公退兵时,曾提到“晋国虽强,然其地势险要,表里山河”,意指晋国虽强,但地形复杂,难以轻易攻破。
后来,“表里山河”逐渐成为形容山西地理特征的常用词汇。山西地处黄土高原,四周环山,中间有汾河等河流穿行,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,因此被称为“表里山河”。
三、结语
“表里山河”虽非《左传》中的原话,但其思想来源于古代对地理形势的观察与总结。在现代,它更多地被用来描述山西的地理优势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与利用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表里山河”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,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