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面埋伏是谁的典故】“十面埋伏”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被多方包围、陷入困境的情境。这个典故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时期,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的战争有关。
一、
“十面埋伏”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讲述的是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联合韩信、彭越等诸侯围困的情景。当时,项羽兵力已大为削弱,而刘邦则利用战术将他层层包围,形成“十面埋伏”的局面,最终导致项羽兵败自刎。
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军事上的包围,也常被引申为生活中或事业上被多方面压力所困的状态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典故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主要人物 | 项羽(西楚霸王)、刘邦(汉王) |
战争背景 | 楚汉相争末期,项羽势力逐渐衰弱,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对抗项羽 |
十面埋伏含义 | 形容被多方包围、陷入绝境的处境 |
垓下之战 | 项羽被刘邦、韩信、彭越等人合围,最终兵败自刎 |
成语引申义 | 不仅指军事上的包围,也可比喻生活或工作中受到多方压力和限制 |
文化影响 | 被广泛用于文学、影视、音乐等领域,如琵琶曲《十面埋伏》即以此为题材 |
三、结语
“十面埋伏”不仅是历史故事中的经典战役,更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成语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需冷静应对,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战争策略的智慧与残酷。了解这一典故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的深层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