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范张鸡黍原文及翻译】“范张鸡黍”是一个出自《后汉书·范式传》的典故,讲述了东汉时期两位朋友范式与张劭之间的深厚情谊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重信义、守承诺的精神,是中华传统文化中“友谊”的典范。
一、文章总结
“范张鸡黍”讲述的是范式和张劭两人因一次约定而结为挚友,后来虽因故分离,但始终坚守诺言,最终在关键时刻重逢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和对承诺的尊重,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范式,字巨卿,山阳金乡人也。少游太学,与汝南张劭为友。 | 范式,字巨卿,是山阳金乡人。他年少时在太学读书,与汝南人张劭成为朋友。 |
劭字元伯,二人并告归。 | 张劭字元伯,两人一起向老师请求回家。 |
式谓元伯曰:“后二年当还。” | 范式对张劭说:“两年之后我会回来。” |
式曰:“诺。” | 范式说:“好。” |
后二年,式果还,适元伯母死,不暇致祭,乃以素衣往吊之。 | 两年后,范式果然回来了,正赶上张劭的母亲去世,没有时间举行祭祀,便穿上白衣服去吊唁。 |
劭闻之,即往迎之,遂共宿。 | 张劭听说后,立刻去迎接他,于是两人同住一晚。 |
明日,设鸡黍以饭之。 | 第二天,张劭准备了鸡肉和米饭来款待他。 |
式曰:“昔者之约,非为今日也。” | 范式说:“以前的约定,并不是为了今天。” |
劭曰:“吾所以待子,非为今日也。” | 张劭说:“我等待你,也不是为了今天。” |
于是遂为交友。 | 从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。 |
三、故事寓意
“范张鸡黍”不仅是一则关于友情的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传达出:
- 信守承诺的重要性:范式两年后如约归来,展现了极强的责任感。
- 友情的纯粹性:两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超越了时间和距离。
- 重情重义的价值观:即使在对方母亲去世的情况下,仍然坚持见面,体现了深厚的友情。
四、结语
“范张鸡黍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,至今仍被广泛传颂。它提醒我们,在现代社会中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承诺依然珍贵。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,以及中华民族重视情义的传统美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