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知识 >

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

2025-10-03 15:34:16

问题描述:

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,求解答求解答,第三遍了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03 15:34:16

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】《董遇三余》是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中的一则小故事,讲述了东汉末年学者董遇在艰苦环境中勤奋学习、珍惜时间的故事。文章虽短,但寓意深刻,体现了古人对“时间”的重视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。

一、原文与译文对照

原文 译文
董遇者,字季良,河南人也。性质讷而好学。 董遇,字季良,是河南人。他性格质朴,但非常好学。
常乞食于洛阳市,每从人求书,不耻下问。 他常常在洛阳的市场上讨饭,每次向别人求书,不怕请教他人。
人有从学者,遇不肯教,曰:“必当先读百遍。” 有人向他求教,董遇却不肯直接教授,说:“必须先读一百遍。”
君不见,善读书者,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 你没看到吗?善于读书的人,书读一百遍,意思自然就明白了。
或问:“何以治学?”遇曰:“三余之日,皆可读书。” 有人问:“怎么才能治学?”董遇说:“一年中有三个空闲的日子,都可以用来读书。”
“冬者,岁之余;夜者,日之余;阴雨者,时之余也。” “冬天是一年的空闲;夜晚是一天的空闲;阴雨天气是时间的空闲。”

二、

董遇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勤于学习的学者,他在生活中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,提出了“三余”之说:冬日、夜晚、阴雨天都是读书的好时机。他的这种精神,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,也展现了对时间的尊重。

董遇强调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,说明他对经典的理解并非依赖于老师的讲解,而是通过反复阅读,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。这种学习方式虽然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,即真正的理解来自于不断的积累与思考。

此外,“三余”不仅是时间上的安排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在资源匮乏、环境艰难的情况下,董遇仍然能够坚持学习,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。

三、表格总结

项目 内容
作者 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
人物 董遇(字季良)
主旨 珍惜时间,勤于学习
核心观点 “三余”之说:冬、夜、雨为读书之时;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
学习方法 反复阅读,自主领悟
精神内涵 勤奋、自律、善用时间
现代启示 在忙碌生活中也要善于挤出时间学习

结语:

《董遇三余》虽为古文,但其所传达的学习精神和时间观念,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唯有不断学习、善用时间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