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】《董遇三余》是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中的一则小故事,讲述了东汉末年学者董遇在艰苦环境中勤奋学习、珍惜时间的故事。文章虽短,但寓意深刻,体现了古人对“时间”的重视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。
一、原文与译文对照
原文 | 译文 |
董遇者,字季良,河南人也。性质讷而好学。 | 董遇,字季良,是河南人。他性格质朴,但非常好学。 |
常乞食于洛阳市,每从人求书,不耻下问。 | 他常常在洛阳的市场上讨饭,每次向别人求书,不怕请教他人。 |
人有从学者,遇不肯教,曰:“必当先读百遍。” | 有人向他求教,董遇却不肯直接教授,说:“必须先读一百遍。” |
君不见,善读书者,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 | 你没看到吗?善于读书的人,书读一百遍,意思自然就明白了。 |
或问:“何以治学?”遇曰:“三余之日,皆可读书。” | 有人问:“怎么才能治学?”董遇说:“一年中有三个空闲的日子,都可以用来读书。” |
“冬者,岁之余;夜者,日之余;阴雨者,时之余也。” | “冬天是一年的空闲;夜晚是一天的空闲;阴雨天气是时间的空闲。” |
二、
董遇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勤于学习的学者,他在生活中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,提出了“三余”之说:冬日、夜晚、阴雨天都是读书的好时机。他的这种精神,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,也展现了对时间的尊重。
董遇强调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,说明他对经典的理解并非依赖于老师的讲解,而是通过反复阅读,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。这种学习方式虽然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,即真正的理解来自于不断的积累与思考。
此外,“三余”不仅是时间上的安排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在资源匮乏、环境艰难的情况下,董遇仍然能够坚持学习,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。
三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 |
人物 | 董遇(字季良) |
主旨 | 珍惜时间,勤于学习 |
核心观点 | “三余”之说:冬、夜、雨为读书之时;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 |
学习方法 | 反复阅读,自主领悟 |
精神内涵 | 勤奋、自律、善用时间 |
现代启示 | 在忙碌生活中也要善于挤出时间学习 |
结语:
《董遇三余》虽为古文,但其所传达的学习精神和时间观念,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唯有不断学习、善用时间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