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踉踉跄跄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踉踉跄跄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走路时摇摇晃晃、不稳当的样子。这个词语多用于描写醉酒、身体虚弱、年老体衰或情绪激动时的状态。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,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形象地描述某种不稳定或失衡的状态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踉踉跄跄 |
拼音 |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|
词性 | 动词/形容词(常作形容词使用) |
含义 | 形容走路不稳、摇摇晃晃的样子 |
使用场景 | 描述人因醉酒、生病、年老、情绪波动等导致的步态不稳 |
近义词 | 步履蹒跚、跌跌撞撞、摇摇晃晃 |
反义词 | 行走稳健、步伐整齐、稳如泰山 |
二、词语来源与用法
“踉踉跄跄”最早出现在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,用来描绘人物状态,增强画面感。例如:
- “他踉踉跄跄地走出大门,仿佛随时会倒下。”
- “老人踉踉跄跄地走在小路上,脚步沉重。”
这类表达不仅生动形象,还能让读者更容易想象出当时的场景。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1. 不要用于形容物体:虽然“踉踉跄跄”可以比喻某些事物的不稳定状态,但通常更适用于人或动物。
2. 避免过度使用:在正式写作中,频繁使用此类形容词可能显得不够严谨。
3. 注意语境搭配: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,确保表达自然。
四、总结
“踉踉跄跄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主要用于描述人在行走时的不稳状态。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应用,能够有效传达人物的情绪或身体状况。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词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表达,可继续查阅汉语词汇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