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察秋毫成语意思介绍】“明察秋毫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目光敏锐,能够看到非常细微的事物或问题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原文为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”意思是:眼睛能看清秋天鸟兽的细毛,却看不见一车柴火。后来,“明察秋毫”被引申为观察细致、分析入微的意思。
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常用“明察秋毫”来形容那些善于发现问题、注重细节的人。无论是工作、学习还是生活,具备这种能力的人都更容易取得成功。
成语详解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明察秋毫 |
拼音 | míng chá qiū háo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|
释义 | 形容目光敏锐,能看清极细微的事物。 |
近义词 | 明察暗访、洞察一切、见微知著 |
反义词 | 视而不见、粗心大意、漠不关心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形容人的观察力强 |
例句 | 他总是能明察秋毫,发现别人忽略的问题。 |
成语延伸
“明察秋毫”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敏锐,更是一种思维上的细致和严谨。在实际应用中,它强调的是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。比如在科学研究、企业管理、法律审查等领域,具备“明察秋毫”的能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专业性和责任感。
此外,成语也提醒我们,虽然要关注细节,但也不能忽视整体。正如“明察秋毫”中提到的“不见舆薪”,即能看到小的细节,却看不到大的问题,因此在实际操作中,应做到“既见树木,又见森林”。
总之,“明察秋毫”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,更是对我们观察力和思维方式的一种鼓励与提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