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手不释卷的故事简介和含义】“手不释卷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、热爱读书,即使在忙碌或休息时也不愿意放下书本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,也传达了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。
一、故事简介
“手不释卷”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。讲的是东吴名将吕蒙原本是个武将,不善文墨。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认真读书,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他的学识大有长进,甚至让昔日的同僚刮目相看。有人感叹说: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。”从此,“手不释卷”便成为形容人勤奋学习、不放弃阅读的成语。
二、成语含义
“手不释卷”的字面意思是“手不放下书卷”,引申为:
- 勤奋好学: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读书学习。
- 专注投入:对学习充满热情,专心致志。
- 终身学习:强调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,不应因时间或环境而中断。
三、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手不释卷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 |
故事背景 | 吕蒙从武将转变为学者,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|
字面意思 | 手中不放下书卷 |
引申含义 | 勤奋好学、专注学习、终身学习 |
现代应用 | 用于赞扬他人或自我激励,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与修养的价值观 |
四、结语
“手不释卷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它提醒我们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依然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。无论是学生、职场人士还是普通大众,都应该以“手不释卷”的精神,不断充实自己,提升自我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