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鸡黍之约的典故原文】“鸡黍之约”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个关于诚信与友情的故事,出自《后汉书·陈寔传》。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,两位朋友之间的约定,体现了古人对信义的重视。
一、典故原文
《后汉书·陈寔传》中记载:
> “太丘长陈寔,字仲弓,少有德行,乡里敬之。尝与友人期行,期日暮而雨。友人不来,寔不改其约。客曰:‘何不待也?’寔曰:‘吾已许人,岂可失信?’遂留不去。明日,友人至,问其故。寔曰:‘吾以诚待人,虽风雨不改。’”
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“鸡黍之约”,但“鸡黍之约”的故事正是源于此。后来在民间传说中,演变为一个更具体的情节:陈寔与友人约定在家中吃饭,约定用鸡和黄米饭款待对方。后来因故未能赴约,便亲自前往对方家中说明,并将鸡和饭带去,表示诚意。
二、
“鸡黍之约”是体现古人重诺守信精神的一个典型故事。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诚信原则,以及对承诺的尊重。在现代社会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坚守信用、讲求道义。
三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后汉书·陈寔传》 |
故事主角 | 陈寔(字仲弓)与友人 |
核心思想 | 诚信、守约、重诺 |
故事背景 | 东汉时期,士人阶层重视道德修养 |
故事内容 | 陈寔与友人约定相聚,即使遇雨也不失约,最终亲自赴约并送鸡黍 |
现实意义 | 强调人际关系中诚信的重要性,倡导言出必行 |
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“信义”精神的象征之一 |
通过“鸡黍之约”的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对诚信的高度重视。在当今社会,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值得学习和传承的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