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萧萧梧叶送寒声”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《夜书所见》。全诗为:
> 萧萧梧叶送寒声,
> 江上秋风动客情。
> 知有儿童挑促织,
> 夜深篱落一灯明。
这句诗描绘的是秋夜的景象,其中“萧萧”是形容风吹动梧桐树叶的声音,给人一种清冷、萧瑟的感觉;“梧叶”指的是梧桐树的叶子;“送寒声”则是说这些落叶在风中发出的声音仿佛带来了寒意,也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孤独的情绪。
整句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:秋风拂过梧桐树,树叶沙沙作响,带来阵阵寒意,让人感到孤寂与思乡之情。
“萧萧梧叶送寒声”,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,却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。它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《夜书所见》,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和内心感受的古诗。诗句中的“萧萧”二字,不仅写出了风穿过树叶时的声响,更渲染出一种凄凉、寂寞的氛围;“梧叶”则点明了季节,暗示着秋天的到来;而“送寒声”则将自然的声音与人的心理感受联系在一起,仿佛那声音不仅仅是风声,更是内心的寒意。
在古诗词中,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常见。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映射人的情感变化,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。这首诗的作者在夜晚看到秋风吹动梧桐树叶,听到那沙沙作响的声音,心中不禁涌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异乡生活的感慨。
此外,“送寒声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时间的流逝感。随着秋风的吹拂,寒意渐浓,季节更替,人的心境也随之发生变化。这种由外到内的感受,正是古诗打动人心的地方。
总的来说,“萧萧梧叶送寒声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景物描写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境的体现。它让我们在欣赏古诗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淡淡的忧伤与深深的思乡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