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殍是什么意思】“殍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,常出现在古文或诗词中。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,但在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具有重要意义。下面将从字义、用法及相关词语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字义解析
字 | 拼音 | 基本含义 | 详细解释 |
殍 | piáo | 饥饿而死的人 | 指因饥饿而死亡的人,多用于形容灾荒年景下的悲惨景象 |
出处:
“殍”最早见于《诗经》《左传》等古代文献,常与“饿”“饥”等词搭配使用,如“饿殍遍野”,意指因饥饿而死的人遍布田野,形容灾荒严重、民生困苦。
二、常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例句 | 释义 |
作名词 | 饿殍遍野 | 形容因饥荒导致大量人死亡的惨状 |
作动词 | 不忍见其殍 | 表达对饿死者的同情和怜悯 |
与“殣”并用 | 殍殣相属 | 指饥饿与死亡接连不断,形容社会动荡、民生凋敝 |
三、相关词汇与近义词
词汇 | 含义 | 近义词 |
饿殍 | 因饥饿而死的人 | 殍殣、饿死、饿鬼 |
殍殣 | 饥饿和死亡 | 饿殍、饥民、灾民 |
饿死 | 因缺乏食物而死 | 殍、饿毙、饿亡 |
四、现代语境中的使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殍”已较少单独使用,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:
1. 文学作品:如古风小说、历史题材作品中,用来增强语言的古雅感。
2. 学术研究:在研究古代文献、历史事件时,作为专业术语出现。
3. 成语或俗语:如“饿殍遍野”作为成语被引用,表达对灾难的描述。
五、总结
“殍”是一个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汉字,主要用于描述因饥饿而死的人群。它不仅承载着古代社会的苦难记忆,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。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,但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仍具有重要价值。
项目 | 内容 |
字义 | 饥饿而死的人 |
读音 | piáo |
出处 | 《诗经》《左传》等古籍 |
用法 | 名词、动词 |
例句 | 饿殍遍野、不忍见其殍 |
现代使用 | 多用于文学、历史语境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殍”虽不常见,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与历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