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全文翻译】晋平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,他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问题,内容涉及人生、学习、治国等方面。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智慧交流,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以下是对《晋平公问于师旷曰》的全文翻译及总结。
一、原文节选(部分)
>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
> 师旷曰:“何不秉烛乎?”
> 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
> 师旷曰:“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。秉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
> 平公曰:“善哉!”
二、翻译与解读
原文 | 翻译 | 解读 |
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 | 晋平公问师旷说:“我年纪已经七十了,想学习,恐怕已经太晚了。” | 晋平公表达自己年事已高,担心学习为时已晚。 |
师旷曰:“何不秉烛乎?” | 师旷说:“为什么不点灯呢?” | 师旷用“秉烛”比喻学习,鼓励晋平公不要因年龄而放弃学习。 |
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 | 晋平公说:“哪有臣子戏弄君主的道理?” | 晋平公认为师旷的回答有些轻浮。 |
师旷曰:“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。秉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 | 师旷说:“我听说:年轻时好学,就像太阳初升时的光芒;壮年时好学,像中午的阳光;老年时好学,像点燃的蜡烛。点燃蜡烛的光明,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,哪个更好呢?” | 师旷通过比喻说明,无论年龄多大,学习都有意义,且晚年学习尤为重要。 |
平公曰:“善哉!” | 晋平公说:“说得真好啊!” | 晋平公被师旷的智慧所折服,认可了学习的重要性。 |
三、总结
《晋平公问于师旷曰》是一篇体现古代智慧与教育思想的经典篇章。通过师旷与晋平公的对话,传达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:
1. 学习无止境:不论年龄大小,只要愿意学习,就永远不会太晚。
2. 学习的价值:学习如同光明,能照亮人生之路,尤其在年老时更能发挥其价值。
3. 智慧的启发:师旷以生动的比喻,引导君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,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与责任感。
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学习精神的赞美,也是对人生不同阶段学习态度的深刻思考。
四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标题 |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全文翻译 |
出处 | 古代典籍(可能出自《说苑》或《韩诗外传》) |
主要人物 | 晋平公、师旷 |
核心思想 | 学习不分年龄,老而好学亦有价值 |
师旷的观点 | 少年如日出,壮年如日中,老年如秉烛 |
晋平公的态度 | 最初犹豫,后被说服,表示赞同 |
启示 | 鼓励终身学习,重视知识的力量 |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君臣之间的智慧对话,也能从中获得关于学习与人生的重要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