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】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,用来形容人有骨气、不向权势低头。这个故事出自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(陶潜)的生平事迹,体现了他清高自守、不愿屈身事权的精神。
一、故事总结
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隐士,以淡泊名利、热爱自然著称。他曾担任过县令,但因不满官场腐败、不愿迎合上级,最终选择辞官归隐。据传,他拒绝接受五斗米的俸禄,因此有了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典故。
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陶渊明个人的品格,也成为中国文化中“清高”与“气节”的象征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来源 | 东晋时期,陶渊明生平事迹 |
主要人物 | 陶渊明(陶潜) |
出处 | 《宋书·陶渊明传》等史书 |
故事背景 |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,因不满官场风气而辞职 |
典故由来 | 拒绝接受五斗米的俸禄,不愿向权贵低头 |
故事寓意 | 表现了清高、正直、不慕荣华、坚持自我人格的精神 |
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“气节”与“尊严”的象征 |
后世评价 | 被后人尊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,代表作有《桃花源记》《归去来兮辞》等 |
三、结语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权力与利益时,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。陶渊明的选择虽然看似“不合时宜”,却展现了真正的文人风骨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深思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