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何不食肉糜前一句何不食肉糜成语典故】“何不食肉糜”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,常用来讽刺那些不了解民间疾苦、脱离实际的统治者或高高在上的人。然而,很多人只知道“何不食肉糜”,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和完整语境。本文将对这一成语进行详细解读,并列出相关典故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典故
“何不食肉糜”出自《晋书·惠帝纪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帝(晋惠帝)尝在华林园,闻虾蟆声,谓左右曰:‘此声可乐也!’或对曰:‘陛下,百姓饿而无食,何不食肉糜?’帝曰:‘彼既无粟,何不食肉粥?’”
这段话讲述的是晋惠帝司马衷在一次出游时,听到蛙鸣,觉得声音悦耳,便问身边的侍从:“这声音是不是很有趣?”侍从回答说:“陛下,百姓饥饿,没有粮食吃,为什么不让他们吃肉粥呢?”晋惠帝却反问:“他们既然没有米,为什么不吃肉粥?”
这个故事反映了晋惠帝的无知与脱离现实,也成为了后世讽刺“不知民间疾苦”的经典例子。
二、成语释义
- 何不食肉糜:字面意思是“为什么不吃肉粥”。但在这里,“肉糜”并非真正的食物,而是比喻一种理想化、脱离现实的建议。
- 引申意义:用来讽刺那些不切实际、不懂得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人,尤其是身居高位却缺乏同理心的统治者或管理者。
三、相关典故总结
典故名称 | 出处 | 内容简述 | 成语含义 |
何不食肉糜 | 《晋书·惠帝纪》 | 晋惠帝不知民间疾苦,被问及为何百姓挨饿,答曰“何不食肉粥” | 讽刺脱离实际、不懂民生的统治者 |
晋惠帝的故事 | 《晋书》 | 晋惠帝虽为皇帝,却因智力低下、不了解民情而成为笑柄 | 反映统治者的无能与冷漠 |
四、总结
“何不食肉糜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缩影。它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巨大鸿沟,也警示后人要关注现实、体恤民情。通过了解这一典故,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,还能从中汲取历史教训,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。
原创声明: 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整理与分析,结合现代语言表达方式撰写,旨在提供清晰、易懂的历史知识解析,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机械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