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无信而不立的下句是什么】“人无信而不立”出自《论语·颜渊》篇,是孔子关于诚信的重要论述。这句话强调了“信”在做人做事中的核心地位。那么,“人无信而不立”的下一句是什么呢?下面我们将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,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含义
“人无信而不立”出自《论语·颜渊》:
> “子贡问政。子曰:‘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’曰:‘去兵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’曰:‘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’”
这段话的大意是:子贡问为政之道,孔子说要让百姓吃饱、有兵防备,并赢得他们的信任。如果必须舍弃其中一项,先去兵;再舍弃,就去食。因为“民无信不立”,即人民没有信任,国家就无法立足。
由此可见,“人无信而不立”的下一句应为:
> “民无信不立。”
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句“民无信不立”并非直接接在“人无信而不立”之后,而是孔子在回答子贡问题时所说的一句话。因此,在现代引用中,“人无信而不立”常被单独使用,其后常引申为“民无信不立”。
二、总结与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颜渊》 |
原文 | “人无信而不立” |
下一句 | “民无信不立”(非直接接续,为孔子原话) |
含义 | 强调诚信是立身之本,失去信任则无法立足 |
现代引用 | 常用于强调个人或社会的诚信重要性 |
注意点 | “民无信不立”是孔子对子贡的回答,不是“人无信而不立”的直接下句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人无信而不立”不仅适用于个人,也适用于国家和社会。在现代社会中,无论是企业经营、人际交往还是政府治理,诚信都是维系关系的基础。一个缺乏诚信的人难以获得他人尊重,一个没有公信力的政府也难以得到民众支持。
因此,“人无信而不立”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体现,也是现代社会值得深思的价值观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论语》中其他经典语句,欢迎继续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