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门峡大坝简介】三门峡大坝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,是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,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重要水利枢纽之一。该工程自1957年动工,1961年基本建成,主要目的是防洪、发电、灌溉和改善航运条件。作为黄河流域治理的关键项目,三门峡大坝在保障下游地区安全、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尽管在建设过程中曾面临诸多争议与挑战,如泥沙淤积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,但经过多年的运行与调整,其功能逐渐得到优化。如今,三门峡大坝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,也成为了旅游景点,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。
三门峡大坝概况表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三门峡大坝 |
地理位置 | 河南省三门峡市,黄河中游 |
建设时间 | 1957年—1961年 |
投产时间 | 1961年 |
工程性质 | 综合性水利工程(防洪、发电、灌溉、航运等) |
总投资 | 约3.4亿元人民币(当时) |
设计库容 | 约160亿立方米 |
发电装机容量 | 约120万千瓦 |
最高坝高 | 106米 |
坝体长度 | 约680米 |
主要功能 | 防洪、发电、灌溉、调节水位、改善航运 |
生态影响 | 泥沙淤积、鱼类洄游受阻等 |
旅游价值 | 为游客提供观景平台、科普教育基地 |
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是中国水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它不仅体现了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决心,也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。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环保意识的提升,未来三门峡大坝的功能将进一步优化,继续在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