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斗折蛇行出处于哪里】“斗折蛇行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山路曲折、蜿蜒前行的状态。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也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或人生道路的曲折与艰难。
本文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斗折蛇行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《小石潭记》。原文为:“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;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”此句描写的是小石潭周围山势曲折、溪流蜿蜒的景象,后人将其提炼为成语“斗折蛇行”,用来形容道路或河流等曲折延伸的样子。
该成语多用于描写自然景色,也可引申为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难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常出现在散文、诗歌或描写地理环境的文章中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斗折蛇行 |
出处 | 唐代·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 |
原文句子 | “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” |
含义 | 形容山路、河流等曲折蜿蜒地延伸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自然景色或人生道路的曲折 |
引申义 | 比喻人生经历的曲折与困难 |
常见语境 | 文学作品、地理描写、比喻人生 |
例句 | 山间小路斗折蛇行,让人难以辨清方向。 |
三、结语
“斗折蛇行”虽源于古代文学作品,但其形象生动、寓意深远,至今仍广泛使用。它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,也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。了解其出处与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