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面无人色出处于哪里】“面无人色”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惊恐、紧张或害怕时脸色变得非常苍白。这个成语虽然常被使用,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具体出处。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、含义以及相关历史背景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解释
面无人色:指人的脸色变得毫无血色,形容极度恐惧、震惊或悲伤的情绪状态。
近义词:面如土色、脸色苍白、惊慌失措
反义词:面色红润、镇定自若、从容不迫
二、成语出处
“面无人色”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,而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。不过,类似表达在古文中也有体现。例如:
-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乃按剑而跽曰:‘客何为者?’张良曰: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’……项王曰:‘壮士!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……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’……项王默然不应。……左右皆呼万岁。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”
虽然这里没有直接出现“面无人色”,但描写项羽在失败时的神情,与“面无人色”有相似之处。
三、常见用法
“面无人色”多用于描写人物在面对突发事件、恐怖事件或强烈情绪冲击时的表现。例如:
- “听到噩耗后,他面无人色,久久说不出话。”
- “看到那场面,她吓得面无人色,浑身发抖。”
四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面无人色 |
含义 | 形容人因恐惧、震惊或悲伤而脸色苍白 |
出处 | 不见于古代经典文献,属现代常用表达;类似情感描写可见于《史记》等古籍 |
近义词 | 面如土色、脸色苍白、惊慌失措 |
反义词 | 面色红润、镇定自若、从容不迫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极端情绪下的反应 |
举例 | “听到噩耗后,他面无人色,久久说不出话。” |
五、结语
“面无人色”虽然是一个现代常用的成语,但其背后的情感表达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。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巨大压力或恐惧时的心理状态,也体现了汉语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。了解成语的出处与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