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屦贱踊贵出处于哪里】“屦贱踊贵”是一个出自《左传》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社会不公、法律严苛的现象。这句话最早出现在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中,原文为:“民不知信,惟君之令,虽有善政,民弗从也。今子(指郑国大夫子产)之政,民弗信也,而欲以德化人,是犹履贱而踊贵也。”意思是说,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不足,即使有好的政策,民众也不会听从。现在你推行的政策,民众并不信任,却想用道德教化来改变他们,这就像鞋子便宜而脚镣昂贵一样荒谬。
一、出处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 |
原文 | “今子之政,民弗信也,而欲以德化人,是犹履贱而踊贵也。” |
意思 | 比喻政策与现实脱节,或制度不合理,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|
引申义 | 社会不公、法律严苛、民生困苦 |
二、历史背景
“屦贱踊贵”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,当时郑国大夫子产推行改革,试图通过德治来改善国家治理。然而,由于百姓对新政策缺乏信任,效果不佳。孔子对此提出批评,认为如果百姓不信任,仅靠道德教育难以奏效,就像鞋子便宜但脚镣昂贵一样不合逻辑。
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引用,成为批评社会不公、法律严苛的重要典故。
三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屦贱踊贵”可以引申为:
- 政策与实际脱节:政府出台的政策未能真正解决民众问题。
- 资源分配不均:某些领域成本低,但另一些领域却负担沉重。
- 制度不合理:某些规定看似合理,实则加重了普通人的负担。
这种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体现,尤其在经济困难时期更为明显。
四、总结
“屦贱踊贵”源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比喻政策与现实不符,后引申为社会不公和制度不合理的表现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治理困境,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应更加关注民众的实际需求与感受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 |
含义 | 政策与现实脱节,制度不合理 |
现代意义 | 批评社会不公、资源分配不均 |
历史背景 | 春秋时期,子产改革失败引发孔子批评 |
适用场景 | 政策制定、社会治理、民生问题分析 |
通过了解“屦贱踊贵”的出处与内涵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智慧,并从中汲取经验,用于现代社会治理与政策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