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是什么意思是什么】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,让人来不及反应。这个成语源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中的典故,原本用来形容战争中突然袭击的迅猛,后来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中,表达速度快、动作果断的特点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,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表格分析: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|
拼音 |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zhī shì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“今贼众我寡,不如亟战。”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迅雷不及掩耳。” |
释义 |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快,让人来不及反应或准备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突发事件、快速行动或突如其来的变化。 |
近义词 | 猝不及防、突如其来、措手不及 |
反义词 | 循序渐进、慢慢吞吞、有备无患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迅雷不及掩耳”最早出自古代军事文献,原意是说雷声来得极快,连捂住耳朵的时间都没有,比喻行动迅速、出其不意。后人将其扩展为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,强调的是一种不可阻挡、猝然发生的态势。
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成语不仅用于军事场景,也常用于日常生活、新闻报道、文学作品等,如:
- “他出手如风,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解决了问题。”
- “公司决策迅速,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了新产品。”
三、使用注意事项
1. 适用范围:多用于形容突发性强、速度极快的事情,不宜用于缓慢或有计划的行为。
2. 语气色彩:带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,适合正式场合或文学表达。
3. 搭配建议:常与“行动”、“打击”、“变化”等词搭配使用,增强语义表现力。
四、总结
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富有节奏感的成语,强调的是“快”与“突然”。它不仅在古文中有着明确的出处,在现代语言中也被广泛应用,成为表达快速、果断、不可预测行为的重要词汇。
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形式的梳理,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与用法,避免误用或滥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