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春秋时期,诸侯争霸不断,战争频繁。其中,“崤之战”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,发生在秦晋之间,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。本文将对《左传》中记载的“崤之战”进行原文呈现,并附上详细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。
原文:
> 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,左右免胄而下,超乘者三百乘。王孙满曰:“秦师轻而无礼,必败。轻则寡谋,无礼则脱。入险而脱,又不能谋,能无败乎?”
>
> 及滑,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,遇秦师,以乘韦先,牛十二犒师,曰:“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,敢犒从者。”不腆敝邑,为从者之淹也。
>
> 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使皇武子辞焉,曰:“吾子淹于兹,亦久矣。吾子其速行!”
>
> 秦师遂东。
>
> 晋原轸曰:“秦违蹇叔,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奉不可失,敌不可纵。纵敌患生,违天不祥。必伐秦师!”
>
> 夏四月辛巳,败秦师于崤,获百里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以归。
>
> 秦伯素服郊次,乡师而哭,曰:“孤违蹇叔,以辱二三子,孤之罪也。不替孟明,孤之过也。”
>
> 于是,晋人欲求战,秦人欲求和。然晋人终不许,囚秦将三人,以告于周。
>
> 穆公曰:“我之怀矣,自贻伊戚。”
翻译:
公元前333年春天,秦国军队经过周朝的都城北门,士兵们摘下头盔,下车步行,有三百辆战车飞快地冲过。周朝的大臣王孙满说:“秦国的军队轻率而不讲礼仪,必定会失败。轻率说明谋划不足,没有礼仪说明松散。进入险境却表现得如此松懈,又没有计谋,怎能不失败呢?”
当秦军到达滑国时,郑国的商人弦高正打算去周朝做生意,途中遇到了秦军。他先送上皮革和牛羊作为礼物,说:“我们国君听说您要路过我国,特地派人来犒劳您的随从。”并表示郑国虽小,但愿意为贵军提供一些物资,以表达诚意。
郑穆公派人查看了客馆,发现秦军已经准备好行李,磨好了武器,喂饱了战马。于是派皇武子前去辞别他们,说:“你们在这里停留太久,我们也感到很为难。请您尽快离开吧!”
秦军于是向东进发。
晋国的将军原轸说:“秦国违背了蹇叔的劝告,因贪婪而让百姓疲惫,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。这样的机会不能错过,敌人也不能放走。放过敌人会带来祸患,违背天意是不吉利的。一定要去攻打秦军!”
到了夏天四月初六,晋军在崤山击败了秦军,俘虏了百里孟明视、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,把他们带回了晋国。
秦穆公身穿素色衣服,在城外等待着军队归来,面对士兵痛哭,说:“我违背了蹇叔的忠告,让各位将士受辱,这是我犯下的错误。我不责怪孟明,因为这都是我的过错。”
此时,晋国想与秦军作战,而秦军则希望求和。但晋国最终没有答应,将三位秦将囚禁起来,并向周王室报告了此事。
秦穆公感叹道:“我心中有所牵挂,却给自己招来了忧愁。”
总结:
“崤之战”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政治与道德的较量。它体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,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战争、忠诚与责任的看法。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,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教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