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撑肠拄腹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】“撑肠拄腹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肚量大、能容纳很多食物,或比喻人胸有成竹、心宽体胖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人的气度和胸怀。
下面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与出处分析:
一、成语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撑肠拄腹 |
拼音 | chēng cháng zhǔ fù |
释义 | 原意指肚子饱胀,后引申为胸有成竹、心宽体胖,也可形容人能吃能喝,肚量大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描写人物性格或状态。 |
出处 | 《水浒传》 |
近义词 | 胸有成竹、心宽体胖、能吃能喝 |
反义词 | 心事重重、愁眉不展、瘦骨嶙峋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撑肠拄腹”字面意思是“撑起肠胃,支撑腹部”,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吃得非常多,肚子鼓胀的状态。在古代,这种说法多用于形容人胃口好、能吃能喝,后来逐渐引申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,比如“胸有成竹”或“心宽体胖”。
在《水浒传》中,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一些豪爽、能喝酒吃饭的好汉,表现出他们豪迈的性格和强健的体魄。
三、出处解析
“撑肠拄腹”最早见于中国古典名著《水浒传》。虽然具体章节没有明确记载,但根据小说内容可以推测,该成语出现在描述好汉们喝酒吃饭的场景中,如鲁智深、武松等人物,常常以豪饮豪食著称,因此“撑肠拄腹”成为他们的典型特征之一。
此外,在一些古代诗词或笔记小说中,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,但“撑肠拄腹”作为固定成语,主要还是源于《水浒传》的使用。
四、使用建议
由于该成语较为冷僻,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。但在写作或文言文学习中,适当引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古风感。需要注意的是,使用时应结合上下文,避免误解其本意。
五、结语
“撑肠拄腹”虽不常见,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体会。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描写,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体现。通过了解这类成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塑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