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唇亡齿寒典故介绍】“唇亡齿寒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,一方受损,另一方也会受到牵连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,出自《左传》,讲述了晋国与虢国之间的关系,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教训。
一、典故背景
春秋时期,晋国和虢国是相邻的两个小国。晋国为了扩张势力,计划攻打虢国。但虢国与邻国虞国关系密切,而虞国又与晋国有一定的盟约关系。晋国大夫荀息提出一个计策:假意借道于虞国,以进攻虢国,从而达到灭虢的目的。虞国国君贪图晋国的礼物,答应了晋国的请求。结果,晋国顺利攻下虢国后,转过头来也灭掉了虞国。虞国因“唇亡齿寒”,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。
二、成语含义
“唇亡齿寒”原意是指嘴唇没有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引申为:两个国家或团体之间关系紧密,一旦其中一个受到威胁或损害,另一个也会受到影响,甚至一同覆灭。
三、历史意义
这个典故不仅揭示了外交策略的重要性,也警示人们要重视联盟关系,不可因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安全。同时,它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权谋与智慧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唇亡齿寒 |
出处 | 《左传》——《僖公五年》 |
原意 | 嘴唇没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|
引申义 |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,一方受损,另一方也会受牵连 |
故事背景 | 春秋时期,晋国借道虞国攻虢,灭虢后灭虞 |
教训 | 联盟关系重要,不可轻信他人,应注重长远利益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形容国家、企业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|
五、结语
“唇亡齿寒”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,更是一种深刻的哲理。它提醒我们,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,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,才能避免陷入被动和危险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