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贡问曰何以谓之士也全文】《论语》中“子贡问曰:‘何以谓之士也?’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篇,是孔子与弟子子贡之间关于“士”的定义和标准的一段对话。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儒家对“士”的理解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君子人格的追求。
一、原文内容
> 子贡问曰:“何以谓之士也?”
> 子曰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
> 曰:“敢问其次。”
> 曰:“宗族称孝焉,乡党称弟焉。”
> 曰:“敢问其次。”
> 曰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为次矣。”
二、
在这段对话中,子贡向孔子请教什么是“士”。孔子给出了三个层次的标准:
1. 最高标准:一个人能够自我约束、知耻明德,并且在出使他国时能够不负使命,这样的人被称为“士”。
2. 次一等标准:在家族中被称赞为孝顺,在乡里被称赞为友爱,这样的行为虽不如前者高尚,但仍可称为“士”。
3. 再次一等标准:言行一致、坚定果断,虽然可能显得固执,但也可以作为“士”的最低标准。
孔子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,展现了他对“士”的不同层次的理解,也表达了对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重视。
三、表格总结
| 层次 | 标准描述 | 含义说明 |
| 最高 | 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 | 自我约束、知耻守礼,出使他国能完成使命,体现责任感与品德 |
| 次一等 | 宗族称孝焉,乡党称弟焉 | 在家庭和邻里中表现良好,具有孝顺和友爱的品德 |
| 再次一等 | 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 | 言行一致、坚持到底,虽显固执,但仍可视为“士”的基本要求 |
四、思考与启示
孔子对“士”的定义并非单一标准,而是多层次、多维度的。这表明在儒家思想中,“士”不仅是身份的象征,更是道德与责任的承担者。今天的我们,虽然不再以“士”自居,但其精神内核——责任感、诚信、自律、仁爱等,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的价值观。
结语:
“子贡问曰:‘何以谓之士也?’”不仅是对“士”的探讨,更是一次关于人格修养与社会价值的深刻思考。通过这段对话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,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