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知屋漏者在宇下出自哪个朝代原文】“知屋漏者在宇下”是一句经典名言,常被用来表达对基层民意的重视。这句话出自古代文献,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。以下是对该句出处的详细总结与整理。
一、
“知屋漏者在宇下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,是东汉时期思想家王符所著《潜夫论》中的内容。原句为:“夫明主之国,民不疾其上,而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。”意思是:一个贤明的君主统治的国家,百姓不会怨恨君主,因为真正知道房屋漏雨的是住在屋檐下的人,真正了解政治得失的是生活在民间的人。
这句话强调了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理念,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。它提醒执政者要深入基层,倾听民众的声音,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句子原文 | 知屋漏者在宇下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(或《潜夫论》) |
| 原文出处 | 《潜夫论·浮侈》或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| 作者 | 王符(东汉思想家) |
| 朝代 | 东汉 |
| 原文全句 | 夫明主之国,民不疾其上,而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。 |
| 含义 | 真正了解问题的人是在最基层的百姓,执政者应深入民间听取意见。 |
| 现实意义 | 强调政策制定应以民众实际需求为基础,体现民本思想。 |
三、结语
“知屋漏者在宇下”不仅是一句古语,更是一种治国理念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实践,真正的治理离不开人民。在现代社会,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,有助于推动更加公平、公正、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