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】一、
《工之侨献琴》是一篇出自《诚意伯文集》的寓言故事,作者是明代的刘基(字伯温)。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工匠工之侨将一把古琴献给朝廷,却因琴的外表不被重视而遭到冷落的故事,讽刺了当时社会只重形式、不重实质的现象。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正有才华之人不被赏识的无奈与感慨。
本文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文言文 | 现代汉语翻译 |
工之侨得良桐焉,斫而为琴,弦而鼓之,金声而玉振。 | 工之侨得到一棵优良的梧桐木,把它砍下来做成琴,装上弦后弹奏,发出的声音清脆如金,悠扬如玉。 |
其声自歌,其音清越,世莫能辨。 | 它的声音悦耳动听,音调清亮高远,世上没有人能分辨它的真伪。 |
一日,献诸朝。 | 有一天,他把这把琴献给了朝廷。 |
大夫不知其良也,以示太常。 | 大夫不知道它的好,把它展示给太常寺的官员。 |
太常曰:“此非古之良琴也。” | 太常说:“这不是古代的好琴。” |
乃易其弦,复鼓之,其声哑然。 | 于是换了琴弦再弹,声音却变得低沉暗哑。 |
太常曰:“此琴亦不佳。” | 太常说:“这琴也不好。” |
乃弃之。 | 于是就把琴丢弃了。 |
工之侨闻之,叹曰:“悲夫!世之无识者多矣。” | 工之侨听说后,感叹道:“可悲啊!世上没有见识的人太多了。” |
三、文章主旨
《工之侨献琴》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真正的才能往往不被世俗所理解,只有具备眼光和智慧的人才能识别其价值。文章借工之侨的经历,批评了那些只看表面、不懂内行的庸人,同时表达了对有才之人不被重用的惋惜之情。
四、启示与思考
1. 识人需慧眼: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时,不能仅凭外表或表象来判断,应深入观察其本质。
2. 才华与机遇并存:即使拥有才华,若缺乏合适的环境和识才之人,也可能被埋没。
3. 警惕“形式主义”:现代社会中,很多人仍习惯于以“外在”衡量“内在”,这种现象值得反思。
五、结语
《工之侨献琴》虽短,但寓意深远,不仅是一则寓言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。它提醒我们:唯有提升自身修养与认知水平,才能更好地发现和珍惜真正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