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擒七纵的意思和典故50】“七擒七纵”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,常用来形容对敌人或对手反复捉拿、释放,最终以仁德感化对方。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,也蕴含了儒家“以德服人”的思想。
一、
“七擒七纵”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,讲述的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,对孟获采取的策略。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,又七次将其释放,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,归顺蜀汉。这一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与仁德,也成为后世推崇的治国理政之道。
“七擒七纵”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,更是一种处事态度,强调以柔克刚、以德服人的理念。它被广泛用于文学、影视作品中,象征着宽容与智慧并存的处理方式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七擒七纵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 |
典故来源 | 诸葛亮七次擒获南中首领孟获,又七次释放他 |
意思 | 形容对敌人或对手多次捉拿又多次释放,最终使其归顺 |
人物 | 诸葛亮、孟获 |
背景 | 三国时期,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 |
精神内涵 | 以德服人、宽恕为怀、智谋与仁德结合 |
历史评价 | 被认为是诸葛亮军事与政治智慧的体现 |
文学影响 | 多次出现在小说、戏剧、影视作品中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描述管理、教育、人际关系中的宽容与智慧 |
典型例子 | 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次擒放 |
启示 | 强调以柔克刚、以诚感人的重要性 |
三、结语
“七擒七纵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冲突与对立时,不应只靠武力压制,而应通过智慧与仁爱去化解矛盾。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