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
-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,如“为”、“设”、“未闻”等。
- 能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,理解文章大意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情境创设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。
-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,提升语言感知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,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。
- 体会语言的精炼之美,增强文化自信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文言词语含义,把握人物对话的逻辑关系。
- 难点:体会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”一句的巧妙与幽默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课文录音、PPT课件、相关背景资料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阅字词解释,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。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1. 情境导入
展示古代儿童聪明机智的故事图片,如“孔融让梨”“曹冲称象”等,引发学生兴趣。
提问:“你们知道古代的小朋友是怎么说话的吗?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文,看看一个叫‘杨氏之子’的孩子是如何回答大人提问的。”
2. 揭示课题
板书课题《杨氏之子》,简要介绍“杨氏之子”指的是姓杨人家的儿子,点明本文讲述的是一个聪慧少年的故事。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范读课文
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学生边听边圈画不理解的字词。
2. 学生自读
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注意停顿与节奏,尝试理解大致内容。
3. 初步交流
提问:“你从文中了解到什么?”引导学生说出“杨氏之子”“孔君平”“孔雀”等关键词。
(三)精读理解(20分钟)
1. 逐句讲解
- “梁国杨氏子九岁,甚聪惠。”
解释“梁国”“甚”“聪惠”的意思,强调“聪惠”即聪明、有智慧。
- “孔君平诣其父,父不在,乃呼儿出。”
引导学生理解“诣”“乃”等字义,说明孔君平来拜访杨父,但父亲不在,于是叫杨氏之子出来。
- “为设果,果有杨梅。孔君平指以示儿曰:‘此是君家果。’”
讲解“设果”“指以示儿”等表达方式,分析孔君平的意图。
- “儿应声答曰:‘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’”
重点分析这句话的含义与妙处,体会孩子的机智回应。
2. 角色扮演
分组进行角色扮演,学生分别扮演孔君平和杨氏之子,模拟对话,加深理解。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讨论交流
提问:“你觉得杨氏之子的回答怎么样?为什么说他聪明?”
引导学生从语言技巧、逻辑思维等方面展开讨论。
2. 联系实际
引导学生思考:“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如何用巧妙的方式回答问题?”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1. 回顾全文
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,总结杨氏之子的形象特点——聪明、机智、有礼。
2. 情感升华
鼓励学生学习古人智慧,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,增强文化认同感。
(六)作业布置
1. 基础作业
抄写课文,并完成课后练习题。
2. 拓展作业
仿照课文格式,写一段自己与他人对话的小故事,体现自己的机智或幽默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杨氏之子
——聪慧少年
梁国杨氏子九岁,甚聪惠
孔君平来访,父不在,呼儿出
设果、指杨梅,问“此是君家果”
儿答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”
```
六、教学反思(教师可自行填写)
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加强文言文语感训练,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