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拟行路难》是南朝诗人鲍照所作的一组乐府诗,其中第四首尤为著名,因其情感深沉、语言凝练,历来被文人墨客广泛传诵。这首诗以“行路难”为题,借古题抒发个人的愤懑与不平,展现了作者在仕途坎坷、命运多舛中的内心挣扎与无奈。
全诗如下:
> 对案不能食,拔剑击浮云。
> 丈夫生世会几时?安能蹀躞垂羽翼?
> 弃置罢官去,还家自休息。
> 朝出与亲辞,暮还复见母。
> 父老携壶浆,稚子牵衣裳。
> 去时雪满天山路,归来月照柴门下。
> 身上无彩衣,腹中无美酒。
> 但令心似金石坚,何惧风霜与苦辛!
此诗开篇便以强烈的动作描写渲染出一种压抑的情绪:“对案不能食,拔剑击浮云。”诗人面对食物却无心进食,情绪激荡到拔剑击向天空,象征着内心的郁结与无法排解的愤懑。这种表现手法极具张力,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。
接着,“丈夫生世会几时?安能蹀躞垂羽翼?”两句直抒胸臆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、壮志难酬的感慨。他质问自己:人生能有几个机会?怎么能像一只垂落翅膀的鸟儿一样苟且偷安?这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不满,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。
后半部分通过叙述归家的情景,展现出一种看似平静实则沉重的对比。“父老携壶浆,稚子牵衣裳”,家乡的亲人依旧热情欢迎,然而诗人却“身上无彩衣,腹中无美酒”,昔日的荣耀早已消散,如今只能带着一身疲惫归来。这种反差更加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悲凉。
结尾两句“但令心似金石坚,何惧风霜与苦辛!”则是全诗的升华。尽管前路艰难,命运多舛,诗人仍坚定信念,表示只要内心如金石般坚定,便无惧任何风雨与苦难。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,正是诗歌最动人的地方。
总的来说,《拟行路难·其四》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,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写照。它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士人普遍面临的困境与挣扎,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表达,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