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
-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,掌握诗中“雨”的象征意义。
- 学习诗歌的语言特点,体会其节奏美和意境美。
-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赏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与语言魅力。
-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,提升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诗人对自然、生命、希望的热爱与赞美。
-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理解“雨”在诗中的象征意义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- 难点:把握诗歌的意境与语言风格,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:多媒体课件、课文录音、相关背景资料。
- 学生:预习课文,了解作者郑愁予及其创作背景。
四、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展示一幅下雨的图片,提问:“你眼中的‘雨’是什么样的?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?”
- 引出课题《雨说》,简介作者郑愁予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教师范读课文,学生跟读。
- 学生自由朗读,注意语音语调,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。
3. 整体感知(15分钟)
- 提问:这首诗是写给谁的?“雨”说了什么?
-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“雨”的形象,理解其象征意义(如希望、温柔、关怀等)。
4. 小结与作业(5分钟)
- 小结本节课内容,布置作业:熟读课文,思考“雨”在诗中的角色与作用。
第二课时
1. 复习导入(5分钟)
- 检查上节课内容,学生齐读课文。
2. 精读赏析(20分钟)
-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,分析关键句,如“我来了,我走得很轻,而且温顺……”
- 引导学生体会“雨”的温柔与关怀,理解诗人对生命的期待与祝福。
3. 合作探究(15分钟)
- 分组讨论:你认为“雨”代表了什么?为什么诗人要用“雨”来表达情感?
- 各组代表发言,教师总结归纳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播放相关音乐或视频,营造诗意氛围。
-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“雨”的形象,并进行口头表达。
5. 课堂小结与作业(5分钟)
- 总结诗歌的主题与情感,强调“雨”作为象征的意义。
- 布置作业:以“我心中的雨”为题,写一篇短文。
五、板书设计:
```
《雨说》——郑愁予
主题:希望、温暖、关爱
意象:“雨”象征希望与温柔
情感:对生命的祝福与期待
语言:优美、含蓄、富有节奏感
```
六、教学反思(教师自评):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,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品味。在教学过程中,学生积极参与,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。但在个别环节中,部分学生对“象征手法”理解不够深入,需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与训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