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个。它不仅是五月五日的节日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、一种情感的寄托。在许多人心中,端午节意味着粽香四溢、龙舟竞渡,而在我心中,它更是家乡的味道,是记忆深处最温暖的一抹色彩。
我的家乡位于江南水乡,每逢端午,整个小镇仿佛都被浸润在一片浓厚的节日氛围中。清晨,天还未亮,家家户户的门前便挂起了艾草和菖蒲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。这是老人们常说的“避邪”之物,也是对健康平安的祈愿。孩子们则早早地被母亲们打扮得整整齐齐,手腕上系着五彩丝线,象征着驱灾纳福。
端午节的重头戏,莫过于包粽子。奶奶总是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,手里拿着一片片翠绿的粽叶,熟练地将糯米、红枣、咸蛋黄和猪肉包裹成一个个紧实的小三角。她一边包,一边絮絮地说起小时候的故事,那些关于屈原、关于龙舟、关于忠义与爱国的传说,在她的讲述中变得生动而鲜活。我常常坐在一旁,看着她布满皱纹的手灵活地翻飞,心里却充满了说不出的感动。
午后的阳光洒在河面上,波光粼粼,龙舟竞渡的鼓声从远处传来,一声声敲打着人们的耳朵,也敲打着心底那份久违的激情。河岸边挤满了人,欢呼声、呐喊声此起彼伏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这场盛大的比赛沸腾。我站在人群中,看着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般划破水面,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自豪感——那是属于我们民族的骄傲。
傍晚时分,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,吃着热腾腾的粽子,喝着清香的雄黄酒,聊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。饭桌上,父亲总会提起去年的龙舟赛,母亲则会说起今年的新打算。那一刻,时间仿佛静止了,只有饭菜的香气和家人的笑声在空气中飘荡。
端午节,不只是一个节日,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、情感和文化。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,每当想起家乡的端午节,心中便会泛起一阵暖意。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牵挂,也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心底的归属感。
如今,随着时代的发展,端午节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,但那份对传统的敬仰、对亲情的珍视,却从未改变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,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节日,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,不要遗失文化的魂。
家乡的端午节,是一段温柔的记忆,是一份深沉的情感,更是一种永恒的文化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