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范文 >

《精卫填海》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精卫填海》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,这个怎么操作啊?求快教我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2 03:36:36

《精卫填海》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】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,有许多寓意深远、感人至深的传说。其中,《精卫填海》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,也寄托了人们对理想与坚持的追求。本文将对《精卫填海》的原文进行注释,并提供翻译与赏析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故事。

一、原文

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载:

> “发鸠之山,其上多柘木。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首,白喙,赤足,名曰‘精卫’。其鸣自詨。是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,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”

二、注释

- 发鸠之山:古代神话中的山名,位于今山西境内。

- 柘木:一种落叶乔木,木质坚韧,常用于制作器具。

- 文首:头上有花纹或彩色的羽毛。

- 白喙:白色的鸟嘴。

- 赤足:红色的脚爪。

- 其鸣自詨: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。“詨”通“叫”。

- 炎帝: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,掌管农业和医药。

- 少女:小女儿。

- 溺而不返:落水后未能返回。

- 堙(yīn):填塞、堵塞。

三、翻译

发鸠山上长满了柘树。有一种鸟,形状像乌鸦,头上有彩色的羽毛,白色的嘴巴,红色的脚,名叫“精卫”。它的叫声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。这只鸟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,名叫女娃。她去东海游玩时,不幸被海水淹没,再也没有回来。于是她化作了一只鸟,常常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头,想要把东海填平。

四、赏析

《精卫填海》虽篇幅短小,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。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坚持、抗争与执着的故事。女娃虽因意外而死,但她并未选择放弃,而是化身为鸟,日复一日地向大海投掷木石,试图改变命运,填平海洋。

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“愚公移山”精神——即使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也要坚持不懈、永不言弃。精卫的行为虽然看似徒劳,但正是这种不计成败、只为信念而战的精神,才让这个故事流传千年,成为激励后人的重要象征。

此外,从文学角度来看,《精卫填海》语言简练,意象鲜明,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义。它不仅是古代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,也是对生命价值与精神力量的歌颂。

五、结语

《精卫填海》作为中国古典神话中的瑰宝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寓言故事,成为中华文化中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。它告诉我们: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,但只要心中有信念,脚下有行动,便能不断前行,哪怕前路再远,也不轻言放弃。

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这种“精卫精神”,以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,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目标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