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柳敬亭说书(张岱)】明末清初,文人墨客中不乏风流才子,而张岱则以笔墨为舟,载着历史的烟尘,驶入后世的视野。他的《陶庵梦忆》与《西湖梦寻》,皆是文辞优美、情感深沉之作。其中一篇名为《柳敬亭说书》,虽篇幅不长,却字字珠玑,令人回味无穷。
柳敬亭者,本名逢春,号“柳敬亭”,乃一代说书艺人。他并非士大夫出身,却以口才闻名于江南,尤以讲史见长。张岱在文中并未详述其生平,而是通过一次听书的经历,勾勒出这位说书人的风采。
那日,张岱与友人相聚,恰逢柳敬亭登台说书。只听他一开口,便如雷贯耳,声如洪钟,气势如虹。他讲的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”一段,言语之间,有如亲临战场,刀光剑影,跃然纸上。张岱形容其“声如裂帛,气如吞虎”,可见其技艺之高超。
更妙的是,柳敬亭并非一味铺陈情节,而是善于刻画人物性格,渲染气氛。他说起曹操,便如见其奸诈;讲起刘备,则似见其仁德。他能将书中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,使人如痴如醉,忘却时间。
张岱在文中写道:“余听之,如坐春风,如饮醇酒。”这不仅是对柳敬亭技艺的赞美,更是对其人格魅力的认可。一个说书人,竟能让文人雅士为之倾倒,足见其艺术之深邃。
然而,张岱并未止步于赞颂。他在文中亦透露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。柳敬亭虽为市井之人,却能在文人雅集间赢得尊重,说明才艺无分贵贱。而张岱本人,虽出身名门,却能俯身聆听民间艺术,亦可见其胸襟之开阔。
读《柳敬亭说书》,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,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。它让我们看到,在那个时代,艺术的力量可以跨越阶层,直抵人心。柳敬亭的故事,虽已成旧事,但其精神却历久弥新。
今日重读此文,仍觉其言犹在耳,仿佛那位说书人仍在台上,声震四方,讲述着那些遥远而动人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