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内容分析
本课内容选自小学数学教材中“分数与除法的关系”部分,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初步运算后,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环节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学生将能够理解分数是如何由除法运算产生的,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对应关系,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:
- 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,知道“被除数 ÷ 除数 = 分子/分母(除数不为零)”。
- 能够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,理解分数的两种含义(即表示具体数量和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)。
2.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动手操作、合作探究等方式,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。
-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,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。
-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、勇于探索的精神。
三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,掌握用分数表示除法结果的方法。
- 难点:理解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,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。
四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实物教具(如纸条、小棒)、练习题卡等。
- 学生准备:练习本、铅笔、直尺等学习用品。
五、教学过程设计
1. 情境导入(5分钟)
教师出示一个生活情境:“小明有6个苹果,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,每人分得几个?”
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:6 ÷ 3 = 2。接着提问:“如果小明有1个蛋糕,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,每人分得多少?”
学生列出算式:1 ÷ 2 = 0.5 或者 1/2。
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这个结果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吗?引出课题。
2. 探究新知(15分钟)
(1)动手操作,体验分数的产生
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条,将其平均分成4份,取其中1份,问:这是几分之几?
再让学生将一张纸条平均分成3份,取其中2份,问:这是几分之几?
(2)归纳规律
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下例子:
- 3 ÷ 4 = 3/4
- 5 ÷ 8 = 5/8
- a ÷ b = a/b(b ≠ 0)
总结:除法可以写成分数形式,被除数相当于分子,除数相当于分母。
(3)对比理解
教师提出问题:“分数可以表示什么?”
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: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,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。
3. 巩固练习(15分钟)
(1)基础练习:
将下列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形式:
- 7 ÷ 9
- 15 ÷ 20
- 1 ÷ 10
(2)应用练习:
解决问题:妈妈买了2米布,做衣服用了1米,剩下的布占原来的几分之几?
引导学生列式:1 ÷ 2 = 1/2
(3)拓展练习:
如果a ÷ b = 3/5,那么a和b是什么关系?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。
4. 总结提升(5分钟)
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,强调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,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例子,并尝试用分数来描述。
5. 布置作业(2分钟)
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,尝试写出3个除法算式并转化为分数形式。
六、板书设计
```
分数与除法的关系
除法算式 → 分数形式
3 ÷ 4 = 3/4
5 ÷ 8 = 5/8
a ÷ b = a/b(b ≠ 0)
```
七、教学反思(课后填写)
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;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,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,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