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阿长与山海经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】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,收录在他的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中。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对一位保姆——阿长的回忆,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怀念与敬意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俗和文化背景。
一、基础知识题
1. 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的作者是谁?
答: 鲁迅。
2. 这篇文章出自哪部作品集?
答: 《朝花夕拾》。
3. “阿长”在文中指的是谁?
答: 鲁迅儿时的保姆。
4. 《山海经》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?
答: 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神话、地理、物产、巫术等内容的奇书。
5. 文中提到阿长的哪些特点?
答: 她有些粗俗,但心地善良,对孩子十分关心。
二、理解分析题
1. 作者为什么对阿长产生敬意?
答: 因为阿长虽然不识字,却主动为“我”买来了《山海经》,体现了她对“我”的关爱和无私付出。
2. “我”最初对阿长的态度是怎样的?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?
答: 最初“我”对阿长有些讨厌,觉得她唠叨、粗俗;后来因为阿长为“我”买了《山海经》,改变了“我”对她的看法,开始尊重她。
3. 文中“我”对《山海经》的渴望表现了什么?
答: 表现了“我”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。
4. “她不是学者,却做了一位学者所不能做的事。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
答: 这句话赞扬了阿长虽然没有受过教育,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“我”,展现了她的善良与伟大。
5. 文章结尾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
答: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深深的怀念之情,以及对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的敬意。
三、语言表达题
1. 请找出文中描写阿长动作或语言的句子,并说明其作用。
示例句: “她又很不耐烦,说‘我给你去寻’。”
作用: 表现了阿长虽不识字,但愿意为“我”做事,突出了她的善良和热心。
2. 文中多次提到“我”对《山海经》的渴望,请分析这种渴望背后的情感。
答: 这种渴望不仅是因为“我”对书中内容的好奇,更是因为“我”希望通过这本书获得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,也反映出“我”对阿长的依赖和信任。
3. 结合全文,谈谈你对“阿长”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。
答: 阿长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,虽然不识字,但她勤劳、善良、热心,对“我”充满关爱。她虽有缺点,但她的行为却深深打动了“我”,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而真挚的人情美。
四、拓展思考题
1.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,像阿长这样的人物是否仍然存在?请举例说明。
答: 是的,像阿长这样默默付出、关心他人的人依然存在。比如,许多家庭中的长辈、邻居、老师等,他们可能没有高学历,但用实际行动给予他人温暖与支持。
2. 如果你是文中的“我”,你会如何对待阿长?
答: 我会更加珍惜她对我的关心和帮助,尊重她的付出,并努力回报她的善意。
3. 从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中,你学到了什么道理?
答: 我学到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身份或学历,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,是否愿意为他人付出。同时,也让我明白了亲情和人情的可贵。
五、参考答案解析
本篇文章通过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,展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感悟。文章语言朴实,情感真挚,既有对旧社会风俗的批判,也有对普通人美好品质的赞美。
在答题过程中,要注意以下几点:
- 准确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。
- 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: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句话或某个情节。
- 注重情感表达: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写作意图。
- 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:避免过于复杂或偏离主题的回答。
结语: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,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真实、最动人的部分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,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,更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