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鸟的天堂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
- 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和写作顺序。
- 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自然景色的方法。
- 掌握“应接不暇”“颤动”等词语的意思,并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品读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自然之美。
-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、保护环境的情感。
-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、欣赏美的能力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作者描写“鸟的天堂”的方法,体会语言的生动性。
- 难点:理解“鸟的天堂”不仅是树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多媒体课件(含图片、音频、视频资料)
- 阅读材料(课文《鸟的天堂》节选)
- 学生预习任务单(包括字词积累、问题思考)
四、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展示“鸟的天堂”相关图片,提问:“你见过这样的地方吗?你觉得它像什么?”
- 引出课题《鸟的天堂》,简介作者巴金及其作品风格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不懂的字词。
- 教师讲解生词,如“应接不暇”“颤动”等。
- 学生交流初读感受,说说“鸟的天堂”给你什么样的印象。
3. 整体感知(10分钟)
- 提问: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?
-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,明确“傍晚——白天”的时间顺序。
-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,填写不同时间段的景物描写。
第二课时
1. 精读品味(15分钟)
- 选取重点段落(如描写榕树的部分),引导学生反复朗读,体会语言的优美。
- 分析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,如“枝干上长出许多气根,有的伸进泥土,有的垂到水面。”
- 讨论:作者为什么把榕树比作“鸟的天堂”?
2. 深入探究(10分钟)
- 提问:鸟儿为什么愿意在这里栖息?
-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,联系现实生活,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- 观看“鸟的天堂”实景视频,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。
3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撰写小作文:“我心中的‘鸟的天堂’”,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表达。
- 交流分享,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。
第三课时
1. 总结提升(5分钟)
- 回顾课文内容,归纳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。
- 强调保护自然、珍爱生命的主题。
2. 作业布置(5分钟)
-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。
- 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,如《家》《春》《秋》,了解其文学风格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鸟的天堂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榕树 │
│(静)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↓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鸟群 │
│(动)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↑
人与自然和谐共处
```
六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的结合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,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