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孟子许行原文及翻译范】《孟子·许行篇》是《孟子》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,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之间的对话。这一篇通过二人之间的辩论,展现了儒家与农家在治国理念、社会分工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分歧。
原文如下:
许行自楚之滕,谓滕文公曰:“吾闻君仁人也,愿见而学焉。”文公曰:“吾将请于君,使先生得见。”
于是,许行往见孟子。孟子问曰:“先生何以教我?”
许行曰:“吾道爱人,吾不以己之利害为先,而以民之利害为先。”
孟子曰:“若夫子之道,则天下之人皆可为尧舜矣。然则吾尝闻君子之学,必先修其身,然后能正其家,齐其国,平天下。若夫子之言,则未免于私心矣。”
许行曰:“吾不以己为先,而以民为先。故吾之学,非为己也,乃为天下也。”
孟子曰:“夫子之言,虽善,然未尽义理之正。若人人皆如夫子之志,则天下无争矣。然则,若无礼义之教,则民不知所以处也。故君子当以礼义教民,使知尊卑有序,长幼有伦。”
许行曰:“夫子之教,虽善,然亦难行。吾以为,农者耕,工者作,商者贩,各安其业,不必强求礼义之教。”
孟子曰:“夫子之言,虽有其理,然若无礼义之教,则人心易乱,风俗易坏。故君子当以礼义为本,使民知所守。”
许行曰:“吾不欲教民以礼义,惟愿民各安其业,共谋生计。”
孟子曰:“夫子之志,虽出于爱民,然若无礼义之导,则民或失其本心,而流于功利之途。故君子之学,必以仁义为本,以礼乐为用。”
译文如下:
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,对滕文公说:“我听说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,希望能见到您并学习您的道理。”滕文公说:“我将向君主请求,让先生得以相见。”
于是,许行去拜见孟子。孟子问他:“先生有什么教诲可以告诉我吗?”
许行回答:“我的主张是关爱他人,我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先,而是以百姓的利益为重。”
孟子说:“如果按照先生的说法,那么天下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。不过,我曾经听说君子的学习,首先要修养自身,然后才能治理家庭,整顿国家,安定天下。如果先生的观点,似乎还带有个人的私心。”
许行说:“我不以自己为先,而是以百姓为先。所以我所提倡的学问,并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天下。”
孟子说:“先生的话虽然好,但未能完全符合道义的正理。如果人人都像先生所说那样,那么天下就不会有争斗了。然而,如果没有礼义的教导,百姓就不知道如何安身立命。因此,君子应当以礼义来教导百姓,让他们懂得尊卑有序,长幼有别。”
许行说:“先生的教导虽然不错,但实行起来却很困难。我认为,农民耕种,工匠做工,商人经商,各自安守本业,不需要强制推行礼义的教化。”
孟子说:“先生的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,但如果缺乏礼义的引导,百姓可能会失去本心,陷入功利的追求之中。所以君子必须以仁义为根本,以礼乐为手段。”
许行说:“我不愿意用礼义来教化百姓,只希望百姓各自安于本业,共同谋求生计。”
孟子说:“先生的志向虽然是出于对百姓的关爱,但如果缺乏礼义的引导,百姓可能迷失本心,走向功利的道路。因此,君子的学习,必须以仁义为本,以礼乐为用。”
总结:
《孟子·许行篇》通过孟子与许行的对话,揭示了儒家与农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。孟子强调礼义的重要性,认为只有通过教化,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;而许行则主张顺应自然,让百姓各安其业,不必过多干预。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当时思想界的多元交流,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