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喜雨亭记》译文、原文、翻译对照】《喜雨亭记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,文章以“喜雨”为题,表达了作者在久旱之后得雨的喜悦之情,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自然规律的思考。以下为《喜雨亭记》的原文、译文以及翻译对照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与语言之美。
一、原文
《喜雨亭记》
余自钱塘移守胶西,释舟于河,而见夫山川之秀,人物之盛,心甚悦之。既至,又见其地之膏腴,民之淳朴,而尤喜者,乃其雨也。
岁旱,民多病,田畴荒芜。予居数月,未尝一日不忧。忽有雨至,如甘露之降,润物无声,人心大悦。于是筑亭于东园之南,名曰“喜雨亭”,以志其事。
予尝谓人曰:“天之于物,无不仁也。雨之来,非有意也,而人得之,则以为恩。”今观此雨,非特润土,亦足以慰民心矣。
昔者,太史公曰: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”吾虽不敏,然愿效古人之志,以敬天爱人之心,行于世也。
二、译文
我从杭州调任到胶西任职,在河边停船时,看到这里的山川秀丽,人物众多,心中非常高兴。到了那里后,又发现这里土地肥沃,百姓淳朴,尤其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这里的雨水。
那一年干旱严重,百姓多有病痛,农田荒芜。我在那里住了几个月,没有一天不感到忧虑。忽然下起了雨,就像甘露一样落下,滋润万物却悄无声息,人们的心情顿时变得愉快起来。于是我在东园的南边建了一座亭子,取名叫“喜雨亭”,用来记录这件事。
我曾经对别人说:“上天对待万物,都是仁慈的。下雨并不是有意为之,但人们得到它,就认为是恩赐。”现在看到这场雨,不仅滋润了土地,也安抚了百姓的心。
从前,司马迁说过:“天道没有偏爱,常常眷顾善良的人。”我虽然不够聪明,但愿意效仿古人的志向,怀着敬畏天地、关爱人民的心,走好这一生。
三、翻译对照
| 原文 | 译文 |
|------|------|
|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,释舟于河,而见夫山川之秀,人物之盛,心甚悦之。 | 我从杭州调任到胶西任职,在河边停船时,看到这里的山川秀丽,人物众多,心中非常高兴。 |
| 既至,又见其地之膏腴,民之淳朴,而尤喜者,乃其雨也。 | 到了那里后,又发现这里土地肥沃,百姓淳朴,尤其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这里的雨水。 |
| 岁旱,民多病,田畴荒芜。 | 那一年干旱严重,百姓多有病痛,农田荒芜。 |
| 予居数月,未尝一日不忧。 | 我在那里住了几个月,没有一天不感到忧虑。 |
| 忽有雨至,如甘露之降,润物无声,人心大悦。 | 忽然下起了雨,就像甘露一样落下,滋润万物却悄无声息,人们的心情顿时变得愉快起来。 |
| 于是筑亭于东园之南,名曰“喜雨亭”,以志其事。 | 于是我在东园的南边建了一座亭子,取名叫“喜雨亭”,用来记录这件事。 |
| 予尝谓人曰:“天之于物,无不仁也。雨之来,非有意也,而人得之,则以为恩。” | 我曾经对别人说:“上天对待万物,都是仁慈的。下雨并不是有意为之,但人们得到它,就认为是恩赐。” |
| 今观此雨,非特润土,亦足以慰民心矣。 | 现在我看到这场雨,不仅滋润了土地,也安抚了百姓的心。 |
| 昔者,太史公曰: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” | 从前,司马迁说过:“天道没有偏爱,常常眷顾善良的人。” |
| 吾虽不敏,然愿效古人之志,以敬天爱人之心,行于世也。 | 我虽然不够聪明,但愿意效仿古人的志向,怀着敬畏天地、关爱人民的心,走好这一生。 |
四、结语
《喜雨亭记》虽短,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。苏轼以“喜雨”为引,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、对百姓的关怀,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。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怀,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精髓。
希望这篇译文与对照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《喜雨亭记》的意境与价值。